11月20日,全国首家绿电碳汇联合服务工作站在北京正式启用,在国内首次实现市场化用户绿电绿证、碳配额和ESG一体化、全链条服务。
由于缺乏全球统一的碳市场,各式各样的非官方自愿标准造成了碳信用难以被信任。全球碳市场难建立,究竟难在哪里?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?
新加坡与南美洲国家秘鲁在碳市场的合作取得突破,两国预计不久后就能展开双边碳信用交易,实现温室气体削减目标。傅海燕说:“这是双方通过合作来应对气候变化,实现气候目标的重要里程碑。”
2024年11月11日,COP29在阿塞拜疆巴库开幕,来自近两百个国家的代表共议应对气候危机的全球行动,主席国当日宣布,全球碳市场取得重要的早期突破。关于全球碳市场的讨论已超20年。多位碳市场研究者向记者表示,应谨慎看待全球碳市场的“突破”,这可能是东道国的“渲染”之举,真正开启减排量跨国交易,还有多重挑战。
本次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于当地时间11月11日开始,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。在大会开幕首日,即通过了《巴黎协定》第六条第四款,为全球各国正式开展碳交易奠定了基础。目前一些细节的谈判还在进行中,大会闭幕前能否达成进一步的成果?中国代表团谈判代表昨天(20日)向媒体介绍了最新情况。
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(European Commission)今天发布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(Emissions Trading System,ETS)2023年度统计数据。该系统在欧盟27国及冰岛、挪威、列支敦士登运作,2020年起并与瑞士碳市场连接交易。据执委会报告,2023年欧盟ETS拍卖最高价出现在2月的每公吨二氧化碳当量(tCO2e)96.33欧元,最低是12月的每吨66.49欧元,反映去年下半年的跌价趋势;全年均价83.6欧元,高于2022年的80.18欧元。
近日,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,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。电解铝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,有什么意义?对行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?产业企业又该如何应对?
10月,全国碳市场碳价继续上涨。政策方面,2023、2024年度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出台,企业获得的实际配额量有所下降。地方碳市场中,配额交易主要集中在湖北、福建、深圳和北京碳市场。北京接连发布碳排放量抵销、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和回购管理办法。10月欧盟碳价较9月下跌,主要是由于受到能源需求和配额供给变化影响。加拿大将气候相关财务披露要求扩展至私营企业,并计划对联邦注册的大型公司引入强制性气候相关报告制度。
我国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(CCER)作为一种碳信用交易机制,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进行交易,与国际上的自愿减排核证标准(VCS)、黄金标准(GS)、清洁发展机制(CDM)一起,成为帮助企业进行低碳转型、以绿色举措获得发展资金的途径。未来,随着企业碳排放数据不断充实、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日趋丰富,以及碳市场与绿色金融进一步结合,碳信用机制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发布会上表示,截至今年10月,我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将近5亿吨,成交额达297亿元,交易价格呈稳步上扬态势。同时,CCER市场已公示44个减排项目,预计每年能产生核证自愿减排量1137万多吨。